2015年1月4日 星期日

分享~華德福教育

·         2011-08-18 親子天下專特刊    /鄭怡華
華德福是全球成長最快的教育體系,目前全世界約有一千所華德福學校、一千四百所華德福幼稚園分布在八十三個國家,並持續增加中。歐美有愈來愈多的公立學校老師接受華德福教育的在職訓練,希望將華德福特殊的教育方式引進自己的課堂。英國教育與技能部在二○○五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,其中建議公立學校可向華德福教育學習:及早引進與學習外國語的方法;統整的教學法;重視口語發展;強調節奏,課程步調良好;所有課程設計都依據孩童發展;藝術與創意的教學法。一九九六年台灣幼教界正式引進華德福教學,如宜蘭的「慈心華德福幼兒園」以及台中的「娃得福托兒所」,目前至少有十五所華德福幼兒園及學齡前共學團體;其中,又以慈心華德福規模最大,約有九個班、一百五十多名幼兒。在外觀上,華德福園所教室的特徵明顯:原木地板、手蠟染的窗簾或布幔、粉色系的牆面。角落常見的布置是「季節桌」,鋪有棉布的小桌子,上頭可能放著當季蔬果、木工手偶,或者只是孩子信手撿回的石頭與花草。隨著華德福教育在台灣的能見度愈來愈高,對師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。華德福有自己的一套師資培訓系統,目前國內有三個地方開辦師培課程:宜蘭人智學教育基金會、新竹教育大學、台中豐樂教育機構。培訓的內容包含華德福理論、幼兒發展心理、藝術治療等,還特別著重在繪畫、歌唱、舞蹈等藝術課程。
華德福教學法四大特色
從師培內容隱約可看出華德福園所的教學有四大特色:親近自然、重視創造力、強調孩子的學習節奏、看重藝術陶冶。
特色親近自然
源自德國的華德福教育,強調身、心、靈全面發展,主張七歲以前的幼兒是完全的「感官體」:不是用頭腦記憶,而是靠感官學習。所以華德福幼兒園裡的孩子不看書、不寫字,只有純粹的玩。他們鼓勵孩子親近土地,也特別重視四季的節令慶典。利用廢棄輪胎,做成樹下的輪胎鞦韆;在黃土坡上釘上木板,成了天然滑梯;在草叢裡追小蚱蜢;在田埂裡抓田螺、泡腳、滾爛泥巴……遊具、遊戲取自大自然是華德福幼兒園常見的做法。冬之慶典,在優美的詩歌聲裡點蠟燭許願;春之慶典,戴起樹葉做的桂冠,在草原上跳舞迎接春神;或搖著竹篩裹元宵、或吃冰搓愛玉……一整年不斷的大小節慶,讓孩子在驚喜中體會四季更迭的規律。教室內也沒有任何成品或塑膠玩具。華德福園所強調天然的玩具:磨光的原木、貝殼、石頭、松果、核桃殼、棉繩、乾樹葉。「愈抽象的東西,愈需要孩子們的想像,要相信孩子的創造力,天然的素材,幼兒可以有千變萬化的玩法,」台北市光目華德福幼稚園園長邱麗玉說。
特色重視創造力、想像力
華德福教育相信:有想像力才有創造力。因此,從教室到玩具,華德福給孩子很大的「空白」,以誘發幼兒與生俱來的創造力。手作玩具是想像力的來源之一。園所內常見手工編織的毛線娃娃和布偶多半沒有五官,這其實是延續想像力的方法:孩子開心時,會賦予布偶愉快的神情;傷心時,會想像布偶跟著哭泣。「孩子的心裡要繼續工作,要去想像才能完成。如果內在不需要活動,任何遊戲就變得了無生趣,」小陽光幼兒園老師王薏琦說。創造力的養成需要主動探索,因此,華德福嚴格制止孩子看電視。他們主張幼兒感情豐富、愛玩好動,每天都在發現新的事物。如果接觸電視,主動探索的能力就縮小成被動接受,電視、電腦等新科技的過度刺激將抹煞孩子的潛力。 
特色重視既定的學習節奏
拜訪新竹茄苳國小實驗幼兒園,正是孩子早上自由遊戲的時間:小女生正在用石頭和貝殼煮早點;小男生以原木排成的小火車穿過紙箱山洞。突然間,傳來老師的歌聲,幾秒內,孩子全部安靜下來,專注的跟著吟唱:「圓圓圓,大千世界是一個圓,天地之間連成一線……」這是華德福最特殊的一種儀式——「晨圈」,代表著每個活動的起點或段落。華德福重視節奏與次序,每年、每季、每週、每天都交錯著動、靜、呼、吸的課程。例如自由遊戲後,大家集合起來吟詩、唱歌,緊接著是外放的戶外活動,然後再用靜態的講故事來結束這個早晨。到了下午,可能是戲劇、美術與散步,最後再以「結束圈」及擁抱,劃下一天的課程句點。每天,孩子就在這一收一放的課程中,過著節奏分明的生活。
特色強調藝術教育
多元的藝術活動是華德福教育的重要特色。其目的不是培養藝術家,而是透過藝術,讓所學進入孩子的內在,課程包括形線畫、濕水彩畫、蜜蠟塑形、烘焙等,每種活動皆深具意涵。例如濕水彩畫,是將畫紙浸泡過水後,讓孩子以三原色:紅、黃、藍顏料來上畫;使用單純的顏色可讓孩子內心變得較單純,而顏色在濕紙張上自由的相遇,既讓色彩自己說話,也讓孩子不受限制、更有創意的表達自己。除了藝術課,華德福教學也會透過歌謠、韻律活動或故事,引領孩子經驗數字、文字、形狀與自然變化,把藝術性的想像力注入孩子的心中。
給孩子時間銜接主流教育

主張慢學、開放式教育的華德福幼兒園,在台灣有近九成園所集中在中部以北及宜蘭地區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校長陳惠邦認為,可能是因為南部地區「非主流」教育的訊息不多,加上對開放教育的態度較為保守。華德福辦學不講園所數量的擴張,曾在桃園縣教育局長任內催生桃園仁美華德福中小學的陳惠邦認為,華德福吸引的是認同該教育理念的家長。以目前「升學至上」的主流價值來看,要大眾廣泛接受華德福,無疑是緣木求魚。「你們不教注音、不學寫字,會不會有幼小銜接的問題?」投身華德福幼兒教學四年的王薏琦老師表示,這是她最常被家長問到的問題。她坦承,剛進小學的前半年,華德福的孩子可能很辛苦,因為他們不習慣重複背誦與寫作業;但是,在華德福幼兒園培養出的意志力和樂觀的個性,使他們是打從心底愛生活、愛學習,有助於克服主流學習方式的心理壓力。至於學科的部分,年齡到了自然就跟上了。許多華德福幼教學者相信,孩子童真的時光短短幾年,錯過就錯過了;等孩子的身體強壯了、體驗和感受豐富了、理解能力增強了,到時再來學文化知識,不但不會耽誤孩子,反而會讓孩子學得更快、更輕鬆。選擇華德福,教育成效無法立竿見影,家長要學會耐心等待孩子。

第18週課程記錄


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

2014年12月16日 星期二

會念書小孩的家都在做些什麼?

  • 會念書小孩的家都在做些什麼?
    • 2014-10-17 天下雜誌出版    文/安河內哲也
    學歷不能遺傳,但是家庭環境會左右孩子的學歷!比起選個好的補習班,或是拜託老師多多照顧小孩,不如把家中佈置成適合學習的環境更為重要!日本教出最多考上東京大學學生的人氣名師,揭露會念書小孩的家裡都在做的事情,幫助您從小就培養出孩子一生的學習動力!
    書摘試閱:
    讓孩子自由體驗,經驗教育才有效果
    抱持「壞掉也沒關係」的心態,讓孩子接觸任何東西。

    實行經驗教育時,要抱持「讓孩子體驗任何事,接觸任何東西」的心態。

    例如,家長把顯微鏡或是天文望遠鏡買給孩子。給了孩子之後,要怎麼使用,就要交給孩子去負責。

    無須對孩子說:「要好好地讀使用說明書以後,再使用才行。」或是,「你看,普通都是這樣用吧!」之類的話。

    家長如果在旁邊一直提出意見,孩子說不定就會失去使用的心情。不僅如此,還會失去自我思考的機會。

    同時,就算孩子把顯微鏡或天文望遠鏡弄壞,也絕對不要跟孩子生氣。
  • 孩子有時或許是因為想了解其中構造,才會將器具解體。這種時候,非但別對孩子生氣,還要鼓勵他這樣做才好。對於孩子有興趣的事物,要徹底地讓孩子盡情去體驗。

    在這過程當中,就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與獨創力。

    假設顯微鏡與天文望遠鏡壞掉,再也不能使用,只要想著這對於孩子的頭腦有幫助,就不會覺得這是一筆昂貴的開銷。

    總之,就是讓孩子盡情地體驗。特別是在小學為止,讓他們多多經歷這樣的體驗,是很重要的。

    不過,在讓孩子體驗的同時,安全層面的考量也是必要的。

    家長在讓孩子自由體驗的同時,也要好好注意孩子的行為。請大家在細心注意、不讓孩子受傷的前提之下,讓孩子自由體驗任何事物。

    把家裡布置成「學習主題樂園」
    要培養出聰明的孩子,那麼營造出「喜愛學習」的家庭環境,就是一件重要的工作。也就是說,要將家裡布置成「學習主題樂園」,讓孩子能夠接受「學習是理所當然」的概念。

    例如,讓家裡充滿著書、圖板遊戲、益智遊戲、天文望遠鏡、顯微鏡、教科書、參考書、理科實驗套組、英語DVD等,具有教育效果的娛樂道具。只要覺得能對孩子有幫助的,就儘管買下來,放在家裡的各個角落。

    只要營造出視教育、知性為理所當然的家庭環境,孩子就會自己朝「學習」的方向去努力。

    「學歷會遺傳」是真的嗎?
    我強烈感受到「孩子的學習能力,會大大受到家長的生活形態所左右」。

    家長自己積極從事知性活動,花心思營造知性家庭環境的話,較容易引導孩子學習能力的成長。反其道而行的家庭,要使孩子的學習能力成長就比較困難。

    例如,有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非常熱心,自己卻不愛學習。讓孩子去上補習班,叮嚀孩子「要好好念書」,自己卻都沒有學習任何事物,電視都只看綜藝節目,也不閱讀,對於孩子學習的內容也毫無興趣。像這樣的家庭,要使孩子的成績有所成長,絕非易事。
  • 補習班的工作,就是要在短期內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成長,讓學生得以進入他們希望進入的學校。但是,孩子所成長的家庭環境,更是影響甚鉅。補習班講師要在有限時間內,顛覆這些影響是相當辛苦的。這當然並非不可能,只是隨著孩子年齡愈大,要補足其差距就愈來愈難。

    聽起來誇張,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實。

    例如,每天一小時,持續十年的話,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天(閏年除外)。換算成小時就有三千六百五十個小時。每天看一小時新聞節目長大的孩子,與幾乎都不看新聞長大的孩子比起來,接觸知識的時間可說是壓倒性地多很多。相對地,在累積知識量上,前者也是較有利的。

    所以,不是「學習能力會遺傳」,而是「家庭環境會左右學歷」。因此,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,務必要營造一個有知性環境的家庭。

    事先將書籍隨意擺放於家中各處
    書籍的放置處不僅止於「書架」。「看書」,對於培養孩子的「學習能力」與「人的潛力」,非常重要。要培養出喜歡看書的孩子,秘訣就是讓家裡到處都是書籍。

    這並不僅止於把書整整齊齊地排在書架上,而是在孩子放眼所及之處,如沙發旁、餐桌、廁所、床旁、電視上、廚房或客廳地板上,儘量隨意擺放眾多書籍。

    藉由此舉,就能營造出「書籍」在每天生活中隨處可見、理所當然的環境。
    這個方法能夠消除對孩子而言,書籍是「高不可攀」的印象。因為,當可以隨意拿起書翻閱的機會增加後,孩子比較不會排斥書籍。

    我認為,隨意擺放家中各處的書籍,真的就是「百無禁忌」。

    舉凡如謎題、數學益智遊戲、英語繪本、昆蟲等書籍。孩子若能在遊戲之餘,順手拿起這些同時能夠鍛鍊腦力的書籍閱讀,那就太幸運了。

    此外,像是家長自己會閱讀的書籍或雜誌等,也可比照辦理,事先隨意地擺放於家中各處。孩子若在偶然間拿起此類書籍,進而萌生興趣,也能成為增加困難詞彙知識的好機會。

    在電視旁,放置「地圖冊」吧
  • 再者,個人建議不同種類的書籍,也有其隨意擺放的適當位置。

    例如,請把「地圖冊」放在電視旁邊吧。新聞節目常會報導發生於日本或全球各區域事件。此時,如果「地圖冊」近在咫尺,就能立即翻閱,清楚記下相關名稱或位置。

    而在餐桌或沙發上擺放「報紙」,總是出現在眼前,自然而然也就很容易伸手取閱。也請事先在餐桌或客廳中備妥「字典類」(電子字典也可)。

    如此一來,在餐桌或客廳念書時,就能立即查詢了。

    即使孩子不看買來的書籍,也別放在心上

    即使孩子不常閱讀擺放於家中各處的書籍,也請別放在心上。

    孩子比較會看自己買來的書籍,對於父母買來的書籍則興趣缺缺。

    所以,家長抱持「總有一天會拿來看看吧」的心態,是非常重要的。即使現在沒有興趣,日後,時候到了,或許就會萌生興趣。

    此外,當孩子不如家長期望,那麼常看書時,也請家長試著審視自己和書籍的關係。請問您有閱讀的習慣嗎?家長本身沒有閱讀習慣,就無法讓孩子成為書籍愛好者。

    孩子是看著家長的言行,一邊學習成長,所以,首先請家長本身,先努力養成在孩子面前閱讀的習慣!

你正在考慮為孩子買平板嗎?《紐約時報》整理出父母不該買的5個理由:

你正在考慮為孩子買平板嗎?《紐約時報》整理出父母不該買的5個理由:
  • 2014-01-23 親子天下雜誌 53期    文/李岳霞
你正在考慮為孩子買平板嗎?《紐約時報》整理出父母不該買的5個理由:
1. 不能帶來真正的樂趣,尤其是放長假時,是孩子有充分時間閱讀、運動、培養興趣的好時機,而不是用來玩 Candy Crush。
2. 平板應該是孩子自己存錢買的東西。孩子對自己很想要且努力存錢買下的東西,會更珍惜。
3. 不想鼓勵孩子擁有更多(私人)螢幕時間。
4. 在孩子還沒培養出良好的自制力及重要興趣以前,限制他如何使用平板、不沉迷會是個大難題。
5. 就連青少年也同意,紙本書還是比電子書好讀,且紙本書提供了單純不會干擾的環境,因平板可以做的事不止閱讀,容易讓人分心。
✽ ✽ ✽
【推薦讀】
網路管教錦囊:10-15歲 用溝通取代權威 文/賓靜蓀
小學三年級起,學校開始有電腦課,孩子開始「正式」、「合理」接觸電腦。十歲到十五歲的青春期階段,電腦和網路不再只是單純的遊戲,更讓父母擔心的是連上網的海闊天空,和結交天涯海角網友的自由。
社群網路的普遍,孩子習慣臉書上隨時更新自己動態、觀看朋友塗鴉牆,隨手拍攝立刻上傳,出外打卡,甚至用手機揪團打架。臉書成為人際養分的來源,朋友人數使得原本隱晦的人際關係可量化。文字、影音訊息的迅速傳播,使得「祕密」幾乎成為不可能。
過去只有「遊戲」沉迷,現在還多了「色情」沉迷、「社交」沉迷。焦慮的父母和叛逆的青春期孩子,經常為網路使用拔河,不是束手無策,就是兩敗俱傷。
網路管教成為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大的學習課題。《親子天下》採訪的所有專家學者老師,甚至經過這段時期的父母、國高中時曾經玩得很兇的大學生,都建議,父母一方面必須保持對新科技的了解和好奇,一方面又須承認並接受自己在資訊科技上落後孩子。父母最好用時事和科學研究結果,理性的和孩子討論網路的各種影響。確認自己並非用權威掌控孩子,但也做好「面對衝突」的心理準備。
Q1:買電腦給孩子前應先做哪些事?
1. 愈晚愈好。許多本身研究網路對兒少影響的專家、學者,甚至工作上必須重度使用網路的父母,都儘量延緩自己孩子擁有個人電腦的時間。很多孩子到高中都還在使用家中共用的電腦。
2. 網路最好讓孩子「使用起來很不便利」。電腦最好不要放在孩子房間,要放在公共空間或父母房間;有些家庭開機還得經由父母輸入密碼。不申請寬頻、而用慢速網路,讓下載影片、連線遊戲變得很慢。當然,父母本身也要忍受在家使用電腦的不方便。
另外,用3G手機上網,也可以讓父母容易取得上網主導權。高雄市學生諮商中心主任李佩珊取消家中寬頻服務,用自己的智慧型手機、吃到飽的價格,連上電腦上網。「告訴孩子這樣可以省一筆開銷,該睡覺時關手機,就不會有半夜起來上網的爭執。」但她提醒,若孩子的網路口味「已開發」,再去限制會比較困難。
3. 先約定使用原則。父母應該和孩子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約定,例如使用電腦的先決條件(完成功課、家事後)、每天使用的時段和時間長短。
4. 設定需要的監護和過濾軟體。和孩子約定會使用家長監護軟體,或利用一般瀏覽器中內建的功能,查閱孩子的瀏覽紀錄。儘量陪伴孩子一起上網。
Q2:買手機給孩子前應先做哪些事?
1. 手機也是愈晚持有愈好
2. 功能愈陽春愈好。所有專家建議,如果買手機是了與孩子聯繫,掌握行蹤安全,那麼機能愈陽春愈好。儘量使用預付卡,以避免孩子大量使用造成的費用高漲。
Q3:孩子將個人資料、心情、照片放上網路,如何教孩子在網路上保護隱私?
青春期孩子要得到同儕認同、要與世界連結,部落格、臉書讓他們獲得成長過程中的陪伴,感覺不孤單。因為要有更多連結,孩子公開的真實資訊愈來愈多。
1. 家長要經常提醒和解釋隱私的重要
2. 明確告訴孩子哪些資訊不能公開。自己及父母姓名、家庭背景、住址電話等基本資料不要公開,也不要張貼清晰易辨的獨照。「網路上沒有刪除這件事,」專門研究網路素養的交大教育研究所講座教授周倩表示,放上網的任何東西,即使刪除,還是有人會散布出去。「臉書最嚴重的是隱私問題,」周倩說,透過按讚,很多資訊一貼再貼,讓她「愈研究愈害怕」。周倩也提醒孩子不要隨便按讚、不要隨便將不認識的人加為朋友。
3. 提醒孩子資料上傳前多想一下。孩子最常見的心態是「我不會那麼倒楣」。許多國高中女生喜歡貼裸露的自拍照,或與男友的親密照片,以示「愛的象徵」。父母老師可以提醒,貼之前要自問:「訊息內容你自己兩年後、甚至三十歲時還可以接受嗎?其他人可以看嗎?」
4. 臉書上保護自己的方法。微軟服務中心副總洪志鵬建議,臉書上的個人資料愈少愈好。儘管他國二的兒子不太玩臉書,但他仍建議設定資訊只跟「朋友」分享,某些訊息不想讓所有朋友收到,還可以將臉書朋友分類。到好友名單旁點選「更多」,進入新增好友名單畫面,點「建立新名單」,分摯友、訂閱、點頭之交、家人等,未來寫訊息,右下方有一個「自訂」,點選後可指定只有哪些人可以看到或不能看到此訊息。

103學年度臺中市霧峰國小附設幼兒園~花園班~可愛的寶貝們














15週課程記錄~